2025年10月12日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10月12日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第1315期靈泉

 

2025年10月12日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第1315期靈泉

「起來,去罷!你的信德救了你。」(路17:19)

今個主日路加記載了耶穌潔淨了十個癩病人,但最後只有一個回來感謝耶穌,而且是個外邦人。這段福音令我想起很多類似的生活經驗,有些是別人告訴我的,有些是自己親身經驗過的,有些是大家都知道很久的。

「今年領洗的,不是有70多位嗎?為什麼加入善會的只有7位?」

「剛才參加彌撒的不是有300多人嗎?為什麼出席堂區牧民議會的只有20多位善會代表?」

「上一堂在課室內上課的,不是有30多個學生嗎?為什麼做對了課業的只有3位?」

「天主教香港教區成立不是將近80周年嗎?為什麼750萬人口中,只有 60多萬名教徒(40多萬是本地居民和21.7萬多是持其他國籍的居民)?為什麼有200間天主教學校,仍然只有這麼少的收獲?」

從上面的說話,似乎自耶穌時代開始,人類都堅守這十分之一(甚至低於)的成功機率來做事,直到今天。有時候,大家甚至接受了這個數值,不再提高期望了,避免令自己失望。也許,這種觀點看似有點自嘲,是嗎?

當然作為基督徒,我們不該這樣想。耶穌在福音中沒有進一步表達他的不滿或情緒,而是說:「起來,去罷!你的信德救了你。」福傳工作是細水流長的工作,每天在堂區、在學校、在家庭、在辦公室、在互聯網、在各式各樣交通工具上…大家都在做福傳的工作。我們的信德不夠芥子大嗎? 要相信聖神每刻都在工作。

今天我們總喜歡以某些成功指標來看待別人的付出與努力,來計算成就多少。其實我們再向耶穌學習,繼續做我們助人的服務,同時做好福傳工作,以光榮天主。

2025年10月5日堂區主保節第1314期靈泉

 

2025年10月5日堂區主保節第1314期靈泉

[凡勞苦和負重擔的,你們都到我跟前來,我要使你們安息。(瑪11:28)]

在今天的福音裡,耶穌先是感謝天父對人的啟示;繼而邀請門徒學習祂的良善心謙。耶穌的祈禱中稱天主為「父」,是很美的祈禱!透露了祂與天父親密而獨特的關係!耶穌稱謝天父藉祂啟示對人類的計劃!耶穌雖具有圓滿的啟示,可惜,卻非人人接納祂。耶穌感慨智慧和明達的人拒絕祂,惟有簡單純樸的人接受祂。耶穌的宣講看起來不難明白,平民百姓能夠了解、接受;然而,有學問的經師和法利塞人卻聽不進去!因此,問題不是理智上的了解與否,而是心是否願意接納。耶穌並非譴責智慧與明達,而是譴責由智慧與明達所產生的驕傲與拒絕。

經師和法利塞人的驕傲,使他們沒法接受耶穌的宣講,不願改變自己的價值觀,更不想因而令自己利益受損,因此,拒絕接受。相反,平民百姓卻能夠接納耶穌的宣講,因為他們沒有理智和利益上的阻攔。

今天福音的另一圖象是「軛」。「軛」是一條架在牲口頭上以便拖拉載重沈重橫木,本是猶太農業社會中常見的家庭器具,也因此被引用為「隸屬」的象徵。經師和虔誠的猶太人都主張,人應歡喜地負起「天主法律的軛」。透過歷代經師與對於法律的解釋和演繹出各種規定,致使到了耶穌時代時,法律已成為苦不堪言重擔。「勞苦」和「負重擔的」的希臘原文,指的是在牲口身上載以過重的負荷,或木軛不合,使牠們的身體感到痛苦。

耶穌面對這樣的實況,首先邀請人來到他跟前,卸下「形式主義」的法律重擔,也就是他所說的:「我要使你們安息。」接著耶穌邀請人們背負起另一種「軛」,就是他的教訓-天國的新法律;但耶穌保證這「軛是柔和的」,「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」。而且耶穌自己先背起了這軛,因此他才能說:「你們背起我的軛,跟我學吧!」

我們每人的軛確是天主為我們度身訂做的,天主從不給我們承擔不了的重擔,也讓我們有足夠能力去承擔。信賴上主,作出承擔,我們會發現當中有天主的陪伴和保守!「輕鬆」的擔子並不意味沒有挑戰, 當我們學習良善心謙,以主的愛去承擔,在愛中,即使跌倒,我們也可以安然地挑起擔子前行!

2025年10月5日主保節堂區報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