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2日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10月12日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第1315期靈泉

 

2025年10月12日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第1315期靈泉

「起來,去罷!你的信德救了你。」(路17:19)

今個主日路加記載了耶穌潔淨了十個癩病人,但最後只有一個回來感謝耶穌,而且是個外邦人。這段福音令我想起很多類似的生活經驗,有些是別人告訴我的,有些是自己親身經驗過的,有些是大家都知道很久的。

「今年領洗的,不是有70多位嗎?為什麼加入善會的只有7位?」

「剛才參加彌撒的不是有300多人嗎?為什麼出席堂區牧民議會的只有20多位善會代表?」

「上一堂在課室內上課的,不是有30多個學生嗎?為什麼做對了課業的只有3位?」

「天主教香港教區成立不是將近80周年嗎?為什麼750萬人口中,只有 60多萬名教徒(40多萬是本地居民和21.7萬多是持其他國籍的居民)?為什麼有200間天主教學校,仍然只有這麼少的收獲?」

從上面的說話,似乎自耶穌時代開始,人類都堅守這十分之一(甚至低於)的成功機率來做事,直到今天。有時候,大家甚至接受了這個數值,不再提高期望了,避免令自己失望。也許,這種觀點看似有點自嘲,是嗎?

當然作為基督徒,我們不該這樣想。耶穌在福音中沒有進一步表達他的不滿或情緒,而是說:「起來,去罷!你的信德救了你。」福傳工作是細水流長的工作,每天在堂區、在學校、在家庭、在辦公室、在互聯網、在各式各樣交通工具上…大家都在做福傳的工作。我們的信德不夠芥子大嗎? 要相信聖神每刻都在工作。

今天我們總喜歡以某些成功指標來看待別人的付出與努力,來計算成就多少。其實我們再向耶穌學習,繼續做我們助人的服務,同時做好福傳工作,以光榮天主。

2025年10月5日堂區主保節第1314期靈泉

 

2025年10月5日堂區主保節第1314期靈泉

[凡勞苦和負重擔的,你們都到我跟前來,我要使你們安息。(瑪11:28)]

在今天的福音裡,耶穌先是感謝天父對人的啟示;繼而邀請門徒學習祂的良善心謙。耶穌的祈禱中稱天主為「父」,是很美的祈禱!透露了祂與天父親密而獨特的關係!耶穌稱謝天父藉祂啟示對人類的計劃!耶穌雖具有圓滿的啟示,可惜,卻非人人接納祂。耶穌感慨智慧和明達的人拒絕祂,惟有簡單純樸的人接受祂。耶穌的宣講看起來不難明白,平民百姓能夠了解、接受;然而,有學問的經師和法利塞人卻聽不進去!因此,問題不是理智上的了解與否,而是心是否願意接納。耶穌並非譴責智慧與明達,而是譴責由智慧與明達所產生的驕傲與拒絕。

經師和法利塞人的驕傲,使他們沒法接受耶穌的宣講,不願改變自己的價值觀,更不想因而令自己利益受損,因此,拒絕接受。相反,平民百姓卻能夠接納耶穌的宣講,因為他們沒有理智和利益上的阻攔。

今天福音的另一圖象是「軛」。「軛」是一條架在牲口頭上以便拖拉載重沈重橫木,本是猶太農業社會中常見的家庭器具,也因此被引用為「隸屬」的象徵。經師和虔誠的猶太人都主張,人應歡喜地負起「天主法律的軛」。透過歷代經師與對於法律的解釋和演繹出各種規定,致使到了耶穌時代時,法律已成為苦不堪言重擔。「勞苦」和「負重擔的」的希臘原文,指的是在牲口身上載以過重的負荷,或木軛不合,使牠們的身體感到痛苦。

耶穌面對這樣的實況,首先邀請人來到他跟前,卸下「形式主義」的法律重擔,也就是他所說的:「我要使你們安息。」接著耶穌邀請人們背負起另一種「軛」,就是他的教訓-天國的新法律;但耶穌保證這「軛是柔和的」,「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」。而且耶穌自己先背起了這軛,因此他才能說:「你們背起我的軛,跟我學吧!」

我們每人的軛確是天主為我們度身訂做的,天主從不給我們承擔不了的重擔,也讓我們有足夠能力去承擔。信賴上主,作出承擔,我們會發現當中有天主的陪伴和保守!「輕鬆」的擔子並不意味沒有挑戰, 當我們學習良善心謙,以主的愛去承擔,在愛中,即使跌倒,我們也可以安然地挑起擔子前行!

2025年10月5日主保節堂區報告

2025年9月28日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9月28日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第1313期靈泉

 

2025年9月28日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第1313期靈泉

[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及先知,縱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,他們也不會信服。(路16:31)]

今個主日耶穌講的故事,是要給《路加福音》6:20-26裡說過的「何為真福、何為真禍」一個具體的範例。路加在此歸罪富翁的不是因為他富有,而是因為他沒有把錢財與人分享。

富翁死後在陰間受苦,向父親亞巴郎請求派拉匝祿用手指尖沾水,涼一涼他的舌頭。他所求的水,厄則克爾先知說,將從新聖殿門限下湧出(則47:1),若望更說,耶穌應許的水,是永生的永恆泉源(若4:14,7:37-39)。拉匝祿現在享用的就是這水。亞巴郎沒有應允富翁的第一個祈求,他指出「孩子呀,你可記得你一生怎樣享福,拉匝祿怎樣受苦。如今他在這裡得享安慰,而你要受苦了。」於是富翁提出第二個請求,派拉匝祿到他父親的家,警告他的五個兄弟,免得他們也來這個地方受苦。亞巴郎說:「他們已有梅瑟和先知,聽從他們就夠了!」亞巴郎也没有答應富翁的請求。因為有關財物共享、互通有無,已有清楚、明確的教導,無奈人民有眼看不見,有耳聽不到。

那富翁說:「不!父親亞巴郎呀,假如有人從死者中回去找他們,他們必會悔改。」亞巴郎回答說:「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和先知們的話,即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,他們也不會信服。」(30-31)富翁假定他的兄弟們是尊重梅瑟和先知的,若他們不聽從梅瑟和先知的話,即使他們生前所認識的這乞丐活過來找他們,又怎會信他的話呢?路加寫這故事時,耶穌已由死者中復活,宗徒們為復活的耶穌作的許多見證,沒有說服那些富貴人和貪財愛錢的法利塞人(16:14)相信耶穌,何況是勸告他們要回頭改過,把事奉天主和愛近人放在金錢之上?今日當我們仍處在這個貧富極度懸殊的時代,我能為貧窮的人做些什麼,為有效地延續耶穌基督向貧窮人傳報喜訊的使命呢?

2025年9月21日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9月21日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第1312期靈泉

 

2025年9月21日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第1312期靈泉

[在小事上忠信的,在大事上也忠信;在小事上不義的,在大事上也不義。(路16:10)]

今天的讀經提醒我們:基督徒如何在世俗中生活,才能忠於天主。

在《亞毛斯先知書》中,先知嚴厲譴責那些藉交易之名壓榨窮人的人,指出天主絕不會忘記這些罪惡。這警告我們:財富若用來壓迫他人,終必成為審判的理由。金錢若淪為自私的工具,便會破壞人與人的關係,也使我們遠離天主。

聖保祿在《弟茂德前書》(2:1-8)勸勉信徒,應為所有人祈禱,尤其是為掌權者祈禱,使社會能在平安與公義中運行。祈禱不能只局限於自身的需求,而要具有普世性的胸懷,因為天主願意「所有的人都得救,並得以認識真理」。當我們舉手祈禱時,應以純潔無私的心,把一切交托於天主。

在《路加福音》(16:1-13)中,耶穌講述「不義管家的比喻」。雖然管家不誠實,但他懂得把握時機,為未來作準備。耶穌並非鼓勵不義,而是提醒我們要善用世上的資源,去行愛德、幫助他人。如此,我們才能在天主前積蓄永恆的財富。祂明言:「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。」若金錢成為主人,我們就失去自由;若以財富作為愛的工具,則能成為天主所喜悅的忠僕。

三篇讀經合而為一的信息是:財富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若一味追逐金錢,最終會遠離天主;但若以祈禱、分享與慈愛去善用財富,我們就能在世俗中保持忠信,蒙受天主悅納。

今天,讓我們反省:我是否曾被錢財奴役?是否願意把時間、才能與財物轉化為愛德行動?願聖神助佑我們,成為合乎天主心意的好管家。

2025年9月14日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第1311期靈泉

 

2025年9月14日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第1311期靈泉

基督,我們欽崇你、讚美你、因為你藉著十字架,救贖了普世。

今天教會慶祝光榮十字聖架日,紀念耶穌基督被釘十字的聖架。這個節日通常在每年9月14日慶祝。相傳在公元四世紀初,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,重新發現耶穌的十字架,並藉著它治癒病人及復活死人的奇蹟。自此教會在傳統上,便以發現十字架的日子來慶祝。

讀經一敍述以色列人在穿越曠野的旅途中被蛇所咬,為了獲得治癒而仰望一條懸在木竿上的銅蛇(戶21:4-9)。在福音中,耶穌向尼苛德摩說:「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裡高舉了蛇,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,使凡信的人,在祂內得永生。(若3:14-15)」

我們看到,被綁在木棍上的銅蛇曾經是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救援記號,其實,因著他們對天主的仁慈所懷有的信德,天主便拯救了以民;同樣,天主願意拯救所有迷途的罪人,當我們願意把目光轉向十字聖架時,我們會想起耶穌基督為我們所做的一切。

耶穌本與天主同等,卻取了奴僕的形體,空虛自己,以死囚的身分被高懸、且死在十字架上。若從人性的角度看,耶穌的死似乎是徹底的失敗!然而,因著耶穌對天父的愛和服從及對罪人的愛和寬恕,甘願走上這致死的刑具,以祂救贖的寶血,洗淨我們的罪惡,使天人和好。耶穌對天父及世人徹底的愛情,為祂獲得了光榮的勝利。因此,凡「瞻仰」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的奧蹟的信徒,都能保存生命,直到永遠。

在十字聖架上,主耶穌繼續吸引許多人來歸向祂,就如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12年演講中說:「十字架象徵著:愛情戰勝仇恨、寬恕戰勝復仇、服務戰勝駕馭、謙卑戰勝驕傲、團結戰勝分裂。」

 

2025年9月14日 光榮十字聖架慶日堂區報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