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3日常年期第十八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8月3日常年期第十八主日第1305期靈泉

 

2025年8月3日常年期第十八主日第1305期靈泉

「糊塗人哪!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,你所備置的,將歸誰呢?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,也是如此。」(路12:20-21)

主耶穌今天說的比喻(路十二16-20)雖然對「貪婪」的警惕做了說明(路十二I5),但這裡提出的「貪婪」似乎也與一般概念有所出入。人們一般指的「貪婪」是永無休止地追求財富;但比喻裡的富人並不是無止境地追求財富。他是在豐收後停止追逐財富,僅以先前儲蓄起來的財物來安享餘生。問題可能在於富人對自己的靈魂說:「你休息吧!吃喝宴樂吧!」(19節)

我們或許會問,當豐收之時不任意浪費,為供給將來的生活而儲藏備用,因此需要建造更大的倉庫(18節),不正是明智之舉嗎?實際上,一般人也認同為了應付不時之需,平時得蓄積一些財產。到底主耶穌為什麼要斥責這個人呢?

答案分別出現在15節、20節和21節。「一個人縱然富裕,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。」、「糊塗人哪!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,你所備置的,將歸誰呢?」 主耶穌給這個比喻下了一個單純的結論:「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,也是如此。」(21節)

然而,這樣的指摘對照守財奴的生活方式或許符合,但對照我們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卻不一定吻合。一味追求財富固然沒有意義,但金錢也是必要的,一旦發生突發狀況,還是需要金錢啊!諸如此類的想法時常盤踞在我們心中,不知不覺間,將生活中對天主的信賴,轉移到財富上。

主耶穌叫我們不要為了自己,而要在天主前致富(21節)。衪並未特別區分為應付生活最低限度的財產和多餘的財產,兩者間有何不同。也沒有說為了生存,我們可以為自己儲蓄必要的財產,其餘的都奉獻給天主或施捨給需要的人。重要的是,應該時常把實現天主的救恩擺在中心位置,以此為目的,善用錢財。

在請求分家的那段對話中(13-15節),主耶穌洞察到這人心中,財富是他最優先的考量,因此不回應他的請託,反而命令他要好好注意自己的「貪婪」。這裡說的「貪婪」,非關有意或無意,亦不論財產的必要與否。主耶穌口中的「貪婪」,首先是為自己積蓄財富的種種考量,以及暗藏於其中,依賴財富甚於信靠天主的心態。

我們又是如何看待或運用自己的財富和資產呢?是否察覺到隱藏在金錢背後的誘惑?對比看不見的天主,我們是否更加信賴可見的金錢的力量?

因此,我們面對財富的第一步,不是考慮自己的需要,而是要先想到天主、想到近人。絕對不應讓財富成為我們與他人、與天主、與永生之間的障礙。

2025年7月27日常年期第十七主日第1304 期靈泉

 

2025年7月27日常年期第十七主日第1304 期靈泉

[你們求,必要給你們;你們找,必要找到;你們敲,必要給你們開門。(路11:9)]

你難過時,或被別人誤會時,你會怎麼祈禱呢?有人或許絕望到不會祈禱。教會初期,團體裡的基督徒大部分都是被迫害的新教友。面對這樣的危機,路加教導他們耶穌若在類似的情況中會怎麼做。

首先,耶穌教導我們要不斷恆心祈求;即使多次覺得自己好似向空氣祈禱。在比喻中,求助的人面對不友善的朋友,用各種藉口不想幫助他,不把在門外的人當成是親人,是外人;那人只想照顧門內孩子的需要:「我的孩子們同我一起在床上」,卻不理會門外人的需要。

對急需者的祈禱,天主有時也像一位無情的人;人怎麼求,都絲毫無用。其實在比喻中,不友善的人比較像我們,我們只關心自己和自己人;但天父卻不然,祂把我們每一人,看成是小孩子,而且會把好的東西給我們:「你們縱然不善,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」,但重要的是我們要不斷祈禱。要記住,我們祈禱的對象並不是一位無情的天主,而是對人有善意,而且慷慨的天主。祂是「父」,所以在每個祈禱中,讓我們要不斷求,但亦要學習放手,讓天父做主,以祂無限的智慧協助我們。

重要的是要謙虛地、充滿信心地與愛我們的父同行。感謝祂是我們的父,全心感謝祂聆聽我,站在我身邊,輔助、保護我。

 

2025年7月27日常年期第十七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7月20日常年期第十六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7月20日常年期第十六主日第1303 期靈泉

 

2025720日常年期第十六主日第1303 期靈泉

「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,是不能從她奪去的。(10:42)

 今天福音描述了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,在過程中逐漸感到不安,因為她的妹妹 — 瑪利亞好像漠不關心地任她一人操勞。有趣的是,瑪爾大並沒有直接對瑪利亞表達不滿,卻要求耶穌命令瑪利亞協助她。耶穌卻給她意想不到的回覆,因為瑪利亞做了一個好的選擇,耶穌不想奪去瑪利亞所選擇的,就是坐在耶穌的腳前聽他講話。

類似上述的情景,很多時都會在我們的家庭、團體、工作環境中出現,有些人發現自己很努力的服務,付出自己的精力、心意和時間,但其他的人往往視若無睹,不會分擔自己的辛勞,結果會感到沮喪,甚而放棄。縱然繼續,亦會心有不忿,沒大積極的動力。

縱觀教會的歷史,許多教父和聖人都為這一場景作過釋義。瑪爾大經常被視為在這個世界中活動和工作的象徵,而瑪利亞則被視為默觀和我們將來對天主的榮福直觀的象徵。

教宗方濟各說:「耶穌的話有什麼意思?我們需要的,唯有一件,是指什麼東西呢?首先,重要的是要明白,這不是指兩種互相矛盾的態度:聆聽上主的話、默觀和對鄰人的實際服務。這不是兩種互相對立的態度,相反地,它們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兩個基本形態;永遠分不開的形態,而需在深厚的合一與和諧中得以體現。那麼為什麼瑪爾大被耶穌即使是善意地譴責呢?因為她只認為她正在做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;她對「要做」的事情太專注和擔心了。為一個基督徒,服務和仁愛的工作永遠不應脫離我們所有行動的原則:即是,在耶穌的腳前 —— 好像瑪利亞一樣 —— 以門徒的態度,去聆聽上主的話。這就是瑪爾大被譴責的原因。」(教宗方濟各,三鐘經,2013721日)

 此處我們看到對接待天主的另一個理解層面,我們尤其看到聆聽天主的話的重要性。相信在給予鄰人的實際服務前可以專心聆聽天主的話,應是我們生活中首要的任務,別用忙碌當藉口,疏忽了它。在領略到天主的話的真諦時,給予鄰人的服務時會有更深層的意義。

 

 

2025年7月13日常年期第十五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7月13日常年期第十五主日第1302 期靈泉

 

2025年7月13日常年期第十五主日第1302 期靈泉

「你應當全心、全靈、全力、全意愛上主、你的天主;並愛近人如你自己。 (路10:27)」

今日的福音耶穌與經師的對話中,肯定了最大、最重要的誡命(愛主愛人)之外,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,說明愛人的這個「人」是誰。比喻中一位司祭和一名肋未人在路中,看見一個受傷的人,二人都從路的另一邊走過去了。有個撒瑪黎雅人路過他身邊,看見他,動了慈悲的心,走上前給他包紮,送到客店,悉心照顧,並為他放下兩個銀錢交給店主作為要花的費用。形式化死守法律的人,往往只想滿全法律的最低標準。耶穌在此卻說,愛德是沒有最低標準的,真愛人應該是普遍的愛,人人都是近人,必須努力作每一個人的近人。比喻中的撒瑪黎雅人活出了耶穌的教導,而從路邊走過的司祭和肋未人,雖是聖殿的聖職人員,與遭遇強盜的受害者同是猶太人,卻反而漠不關心。一方面他們顧慮如果躺在那裡的人已死,他們怕沾上不潔(肋21:1-2)。另一個顧慮,從耶路撒冷到耶里哥的路程,一路荒涼,盜匪出沒,他們怕自己遭到匪徒的洗劫。但撒瑪黎雅人不但照顧了,連受害者未來的生活所需,都考慮到了,而願全盤負責。這就是耶穌給法學士的答覆:「誰是我的近人?」就是那以慈悲對待他的人。慈悲是什麼?慈悲是對弱小者的愛護,路加把這個慈悲的愛,視作天主的特色:「所以,你們該是慈悲的,正如你們的天父是慈悲的。」(6:36)也可用慈悲來解釋耶穌對待弱小者,和對待罪人的心情和各種態度。慈悲的心,應該超越其他一切的考慮和思路,無論是法律的、倫理的,或文化的。作基督徒,要在具體生活中,時時處處懷著慈悲的心,面對人間的痛苦而盡力予以幫忙,像那善心的撒瑪黎雅人所作的那樣。今日耶穌也對我們說:「你去,也照樣做吧!」

2025年7月6日常年期第十四主日堂區報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