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20日常年期第十六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7月20日常年期第十六主日第1303 期靈泉

 

2025720日常年期第十六主日第1303 期靈泉

「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,是不能從她奪去的。(10:42)

 今天福音描述了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,在過程中逐漸感到不安,因為她的妹妹 — 瑪利亞好像漠不關心地任她一人操勞。有趣的是,瑪爾大並沒有直接對瑪利亞表達不滿,卻要求耶穌命令瑪利亞協助她。耶穌卻給她意想不到的回覆,因為瑪利亞做了一個好的選擇,耶穌不想奪去瑪利亞所選擇的,就是坐在耶穌的腳前聽他講話。

類似上述的情景,很多時都會在我們的家庭、團體、工作環境中出現,有些人發現自己很努力的服務,付出自己的精力、心意和時間,但其他的人往往視若無睹,不會分擔自己的辛勞,結果會感到沮喪,甚而放棄。縱然繼續,亦會心有不忿,沒大積極的動力。

縱觀教會的歷史,許多教父和聖人都為這一場景作過釋義。瑪爾大經常被視為在這個世界中活動和工作的象徵,而瑪利亞則被視為默觀和我們將來對天主的榮福直觀的象徵。

教宗方濟各說:「耶穌的話有什麼意思?我們需要的,唯有一件,是指什麼東西呢?首先,重要的是要明白,這不是指兩種互相矛盾的態度:聆聽上主的話、默觀和對鄰人的實際服務。這不是兩種互相對立的態度,相反地,它們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兩個基本形態;永遠分不開的形態,而需在深厚的合一與和諧中得以體現。那麼為什麼瑪爾大被耶穌 --即使是善意地-- 譴責呢?因為她只認為她正在做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;她對「要做」的事情太專注和擔心了。為一個基督徒,服務和仁愛的工作永遠不應脫離我們所有行動的原則:即是,在耶穌的腳前 —— 好像瑪利亞一樣 —— 以門徒的態度,去聆聽上主的話。這就是瑪爾大被譴責的原因。」(教宗方濟各,三鐘經,2013721日)

 此處我們看到對接待天主的另一個理解層面,我們尤其看到聆聽天主的話的重要性。相信在給予鄰人的實際服務前可以專心聆聽天主的話,應是我們生活中首要的任務,別用忙碌當藉口,疏忽了它。在領略到天主的話的真諦時,給予鄰人的服務時會有更深層的意義。

 

 

2025年7月13日常年期第十五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7月13日常年期第十五主日第1302 期靈泉

 

2025年7月13日常年期第十五主日第1302 期靈泉

「你應當全心、全靈、全力、全意愛上主、你的天主;並愛近人如你自己。 (路10:27)」

今日的福音耶穌與經師的對話中,肯定了最大、最重要的誡命(愛主愛人)之外,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,說明愛人的這個「人」是誰。比喻中一位司祭和一名肋未人在路中,看見一個受傷的人,二人都從路的另一邊走過去了。有個撒瑪黎雅人路過他身邊,看見他,動了慈悲的心,走上前給他包紮,送到客店,悉心照顧,並為他放下兩個銀錢交給店主作為要花的費用。形式化死守法律的人,往往只想滿全法律的最低標準。耶穌在此卻說,愛德是沒有最低標準的,真愛人應該是普遍的愛,人人都是近人,必須努力作每一個人的近人。比喻中的撒瑪黎雅人活出了耶穌的教導,而從路邊走過的司祭和肋未人,雖是聖殿的聖職人員,與遭遇強盜的受害者同是猶太人,卻反而漠不關心。一方面他們顧慮如果躺在那裡的人已死,他們怕沾上不潔(肋21:1-2)。另一個顧慮,從耶路撒冷到耶里哥的路程,一路荒涼,盜匪出沒,他們怕自己遭到匪徒的洗劫。但撒瑪黎雅人不但照顧了,連受害者未來的生活所需,都考慮到了,而願全盤負責。這就是耶穌給法學士的答覆:「誰是我的近人?」就是那以慈悲對待他的人。慈悲是什麼?慈悲是對弱小者的愛護,路加把這個慈悲的愛,視作天主的特色:「所以,你們該是慈悲的,正如你們的天父是慈悲的。」(6:36)也可用慈悲來解釋耶穌對待弱小者,和對待罪人的心情和各種態度。慈悲的心,應該超越其他一切的考慮和思路,無論是法律的、倫理的,或文化的。作基督徒,要在具體生活中,時時處處懷著慈悲的心,面對人間的痛苦而盡力予以幫忙,像那善心的撒瑪黎雅人所作的那樣。今日耶穌也對我們說:「你去,也照樣做吧!」

2025年7月6日常年期第十四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7月6日常年期第十四主日第1301 期靈泉

 

2025年7月6日常年期第十四主日第1301 期靈泉

[不論進入那一家,那裡如有和平之子,你們的和平就要停留在他身上。 (路10:6)]

今個主日的三篇讀經,說出主𧶽「平安與喜樂」,這也回應了耶穌誕生時,天軍與天使一起讚頌天主說:「天主享受光榮於高天,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!」。(路:2:14)

耶穌基督的誕生是救恩史的開始。在祂為我們罪人而犧牲前,召叫了十二宗徒外,還召叫了七十二門徒。目的是為了日後傳福音到普天世界全人類;繼續祂的工作:去醫病人、幫助弱小、驅魔、去行奇蹟、傳掦天國的來臨,叫人悔改。

為了教導我們如何處理教會事務:如福傳、牧民及最重是我們的信仰是什麼,祂說教給門徒,要將「平安」給予祂的人民;「宣講天國已臨近,要他們悔改」;給人類自由選擇信與否;所有特恩和權柄都是天主所賜,不能自誇自賞而沾沾自喜,但是為做了好事而邁向天國而喜。

耶穌派遣門徒時,是「兩個兩個」的去,分開去「各城各地」。二人同行,有商有量、互相容忍,互相鼓勵,互相提點,互相扶持。這樣門徒才可生存及延續。團體生活的精神亦是這樣。除了福傳外,還要做好事:醫病人和驅魔等。他們的特恩和能力都是天主所賜的,他們不能單靠自己,要信靠主,這點可作我們教會的榜樣。祂也提醒門徒(及我們)自己要做好本份,努力工作,不要帶給別人負累。不要記掛世間的物質,主自會照顧。這些都是基督徒的精神。

在現代生活𥚃,基督徒的精神也可用在社會公益上,如尊重工人的權利和義務,給予合理工資及福利;保護環境,善用及分享資源等等。

主,請祢賜給我們平安與喜樂,常有能力良心省察而悔改,作祢的福傳與和平的工具,亞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