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2日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第1315期靈泉

 

2025年10月12日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第1315期靈泉

「起來,去罷!你的信德救了你。」(路17:19)

今個主日路加記載了耶穌潔淨了十個癩病人,但最後只有一個回來感謝耶穌,而且是個外邦人。這段福音令我想起很多類似的生活經驗,有些是別人告訴我的,有些是自己親身經驗過的,有些是大家都知道很久的。

「今年領洗的,不是有70多位嗎?為什麼加入善會的只有7位?」

「剛才參加彌撒的不是有300多人嗎?為什麼出席堂區牧民議會的只有20多位善會代表?」

「上一堂在課室內上課的,不是有30多個學生嗎?為什麼做對了課業的只有3位?」

「天主教香港教區成立不是將近80周年嗎?為什麼750萬人口中,只有 60多萬名教徒(40多萬是本地居民和21.7萬多是持其他國籍的居民)?為什麼有200間天主教學校,仍然只有這麼少的收獲?」

從上面的說話,似乎自耶穌時代開始,人類都堅守這十分之一(甚至低於)的成功機率來做事,直到今天。有時候,大家甚至接受了這個數值,不再提高期望了,避免令自己失望。也許,這種觀點看似有點自嘲,是嗎?

當然作為基督徒,我們不該這樣想。耶穌在福音中沒有進一步表達他的不滿或情緒,而是說:「起來,去罷!你的信德救了你。」福傳工作是細水流長的工作,每天在堂區、在學校、在家庭、在辦公室、在互聯網、在各式各樣交通工具上…大家都在做福傳的工作。我們的信德不夠芥子大嗎? 要相信聖神每刻都在工作。

今天我們總喜歡以某些成功指標來看待別人的付出與努力,來計算成就多少。其實我們再向耶穌學習,繼續做我們助人的服務,同時做好福傳工作,以光榮天主。

2025年10月5日堂區主保節第1314期靈泉

 

2025年10月5日堂區主保節第1314期靈泉

[凡勞苦和負重擔的,你們都到我跟前來,我要使你們安息。(瑪11:28)]

在今天的福音裡,耶穌先是感謝天父對人的啟示;繼而邀請門徒學習祂的良善心謙。耶穌的祈禱中稱天主為「父」,是很美的祈禱!透露了祂與天父親密而獨特的關係!耶穌稱謝天父藉祂啟示對人類的計劃!耶穌雖具有圓滿的啟示,可惜,卻非人人接納祂。耶穌感慨智慧和明達的人拒絕祂,惟有簡單純樸的人接受祂。耶穌的宣講看起來不難明白,平民百姓能夠了解、接受;然而,有學問的經師和法利塞人卻聽不進去!因此,問題不是理智上的了解與否,而是心是否願意接納。耶穌並非譴責智慧與明達,而是譴責由智慧與明達所產生的驕傲與拒絕。

經師和法利塞人的驕傲,使他們沒法接受耶穌的宣講,不願改變自己的價值觀,更不想因而令自己利益受損,因此,拒絕接受。相反,平民百姓卻能夠接納耶穌的宣講,因為他們沒有理智和利益上的阻攔。

今天福音的另一圖象是「軛」。「軛」是一條架在牲口頭上以便拖拉載重沈重橫木,本是猶太農業社會中常見的家庭器具,也因此被引用為「隸屬」的象徵。經師和虔誠的猶太人都主張,人應歡喜地負起「天主法律的軛」。透過歷代經師與對於法律的解釋和演繹出各種規定,致使到了耶穌時代時,法律已成為苦不堪言重擔。「勞苦」和「負重擔的」的希臘原文,指的是在牲口身上載以過重的負荷,或木軛不合,使牠們的身體感到痛苦。

耶穌面對這樣的實況,首先邀請人來到他跟前,卸下「形式主義」的法律重擔,也就是他所說的:「我要使你們安息。」接著耶穌邀請人們背負起另一種「軛」,就是他的教訓-天國的新法律;但耶穌保證這「軛是柔和的」,「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」。而且耶穌自己先背起了這軛,因此他才能說:「你們背起我的軛,跟我學吧!」

我們每人的軛確是天主為我們度身訂做的,天主從不給我們承擔不了的重擔,也讓我們有足夠能力去承擔。信賴上主,作出承擔,我們會發現當中有天主的陪伴和保守!「輕鬆」的擔子並不意味沒有挑戰, 當我們學習良善心謙,以主的愛去承擔,在愛中,即使跌倒,我們也可以安然地挑起擔子前行!

2025年9月28日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第1313期靈泉

 

2025年9月28日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第1313期靈泉

[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及先知,縱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,他們也不會信服。(路16:31)]

今個主日耶穌講的故事,是要給《路加福音》6:20-26裡說過的「何為真福、何為真禍」一個具體的範例。路加在此歸罪富翁的不是因為他富有,而是因為他沒有把錢財與人分享。

富翁死後在陰間受苦,向父親亞巴郎請求派拉匝祿用手指尖沾水,涼一涼他的舌頭。他所求的水,厄則克爾先知說,將從新聖殿門限下湧出(則47:1),若望更說,耶穌應許的水,是永生的永恆泉源(若4:14,7:37-39)。拉匝祿現在享用的就是這水。亞巴郎沒有應允富翁的第一個祈求,他指出「孩子呀,你可記得你一生怎樣享福,拉匝祿怎樣受苦。如今他在這裡得享安慰,而你要受苦了。」於是富翁提出第二個請求,派拉匝祿到他父親的家,警告他的五個兄弟,免得他們也來這個地方受苦。亞巴郎說:「他們已有梅瑟和先知,聽從他們就夠了!」亞巴郎也没有答應富翁的請求。因為有關財物共享、互通有無,已有清楚、明確的教導,無奈人民有眼看不見,有耳聽不到。

那富翁說:「不!父親亞巴郎呀,假如有人從死者中回去找他們,他們必會悔改。」亞巴郎回答說:「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和先知們的話,即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,他們也不會信服。」(30-31)富翁假定他的兄弟們是尊重梅瑟和先知的,若他們不聽從梅瑟和先知的話,即使他們生前所認識的這乞丐活過來找他們,又怎會信他的話呢?路加寫這故事時,耶穌已由死者中復活,宗徒們為復活的耶穌作的許多見證,沒有說服那些富貴人和貪財愛錢的法利塞人(16:14)相信耶穌,何況是勸告他們要回頭改過,把事奉天主和愛近人放在金錢之上?今日當我們仍處在這個貧富極度懸殊的時代,我能為貧窮的人做些什麼,為有效地延續耶穌基督向貧窮人傳報喜訊的使命呢?

2025年9月21日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第1312期靈泉

 

2025年9月21日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第1312期靈泉

[在小事上忠信的,在大事上也忠信;在小事上不義的,在大事上也不義。(路16:10)]

今天的讀經提醒我們:基督徒如何在世俗中生活,才能忠於天主。

在《亞毛斯先知書》中,先知嚴厲譴責那些藉交易之名壓榨窮人的人,指出天主絕不會忘記這些罪惡。這警告我們:財富若用來壓迫他人,終必成為審判的理由。金錢若淪為自私的工具,便會破壞人與人的關係,也使我們遠離天主。

聖保祿在《弟茂德前書》(2:1-8)勸勉信徒,應為所有人祈禱,尤其是為掌權者祈禱,使社會能在平安與公義中運行。祈禱不能只局限於自身的需求,而要具有普世性的胸懷,因為天主願意「所有的人都得救,並得以認識真理」。當我們舉手祈禱時,應以純潔無私的心,把一切交托於天主。

在《路加福音》(16:1-13)中,耶穌講述「不義管家的比喻」。雖然管家不誠實,但他懂得把握時機,為未來作準備。耶穌並非鼓勵不義,而是提醒我們要善用世上的資源,去行愛德、幫助他人。如此,我們才能在天主前積蓄永恆的財富。祂明言:「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。」若金錢成為主人,我們就失去自由;若以財富作為愛的工具,則能成為天主所喜悅的忠僕。

三篇讀經合而為一的信息是:財富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若一味追逐金錢,最終會遠離天主;但若以祈禱、分享與慈愛去善用財富,我們就能在世俗中保持忠信,蒙受天主悅納。

今天,讓我們反省:我是否曾被錢財奴役?是否願意把時間、才能與財物轉化為愛德行動?願聖神助佑我們,成為合乎天主心意的好管家。

2025年9月14日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第1311期靈泉

 

2025年9月14日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第1311期靈泉

基督,我們欽崇你、讚美你、因為你藉著十字架,救贖了普世。

今天教會慶祝光榮十字聖架日,紀念耶穌基督被釘十字的聖架。這個節日通常在每年9月14日慶祝。相傳在公元四世紀初,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,重新發現耶穌的十字架,並藉著它治癒病人及復活死人的奇蹟。自此教會在傳統上,便以發現十字架的日子來慶祝。

讀經一敍述以色列人在穿越曠野的旅途中被蛇所咬,為了獲得治癒而仰望一條懸在木竿上的銅蛇(戶21:4-9)。在福音中,耶穌向尼苛德摩說:「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裡高舉了蛇,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,使凡信的人,在祂內得永生。(若3:14-15)」

我們看到,被綁在木棍上的銅蛇曾經是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救援記號,其實,因著他們對天主的仁慈所懷有的信德,天主便拯救了以民;同樣,天主願意拯救所有迷途的罪人,當我們願意把目光轉向十字聖架時,我們會想起耶穌基督為我們所做的一切。

耶穌本與天主同等,卻取了奴僕的形體,空虛自己,以死囚的身分被高懸、且死在十字架上。若從人性的角度看,耶穌的死似乎是徹底的失敗!然而,因著耶穌對天父的愛和服從及對罪人的愛和寬恕,甘願走上這致死的刑具,以祂救贖的寶血,洗淨我們的罪惡,使天人和好。耶穌對天父及世人徹底的愛情,為祂獲得了光榮的勝利。因此,凡「瞻仰」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的奧蹟的信徒,都能保存生命,直到永遠。

在十字聖架上,主耶穌繼續吸引許多人來歸向祂,就如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12年演講中說:「十字架象徵著:愛情戰勝仇恨、寬恕戰勝復仇、服務戰勝駕馭、謙卑戰勝驕傲、團結戰勝分裂。」

 

2025年9月7日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第1310期靈泉

 

2025年9月7日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第1310期靈泉

[你們中不論是誰,如果不捨棄他的一切所有,不能做我的門徒。(路:14:33)

在智慧篇中,題及我們時常費盡力量去追求可腐朽的東西,使精神多慮而不知天主的旨意。也教導我們要祈求上主派遣聖神臨在心中,賜予智慧,這樣我們才得知天父的旨意,行正路得到祂的救援。

今日的福音中,路加用了一個詞語,頗具爭議性,「腦恨」希臘文是「μισέω」這詞路加總共用了七次,六次是用作面對迫害和仇敵,可能當時代的用詞沒有那麼多,這裏面對家人也用上了!令人覺得耶穌的言論有問題。為什麼跟隨耶穌基督要「腦恨」自己的親人?不是我們要相親相愛嗎?其實耶穌基督是想說,如果親人阻礙我們行基督的道路時,我們就不應該聽從,因為基督的道路是正義的、真誠的、真愛的、是獲得救恩的唯一途徑。

基督曾勸人「你們竭力由窄門進入吧!」(路:13:24)天國的門不易入,但祂歡迎所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進入天國。首先要我們放棄在世間可腐朽的一切事與物和人的關係,背起自己的十字架,要完全的奉獻自己,完全投入天主的旨意,傳福音到地極,為主作證。

好像保祿宗徒一樣,為主「傳播福音」到外邦人手中,「愛」所有弟兄姊妹,不要把別人當作奴隸,「為主作證」而「犧牲」自己性命。

若翰洗者在曠野宣講悔改的洗禮,教人修直主的途徑,並以莫大的勇氣,傾流熱血,為真理作證。

神父發「三願」是指神貧、貞潔和服從。幫助他們更完全地奉獻自己給天主,並專心事奉教會和人群。 
完全的奉獻是忠誠,熱愛,勇毅,犧牲,服從主的旨意。

主,求祢派遣聖神降臨我們心中,使我們有能力和智慧去聽從你的旨意,亞孟

 

2025年8月31日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第1309期靈泉

 

2025年8月31日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第1309期靈泉

[凡高舉自己的,必被貶抑,凡貶抑自己的,必被高舉。(路14:11)]

今天的福音耶穌向我們講述了在宴會裡坐席問題。當耶穌在安息日被一個法利塞人邀請到他家裡吃飯時,耶穌留意到被邀請的人如何爭坐首席,於是便向他們講了一個比喻,論及入席時的坐席並不是隨隨便便的,是要按照一些禮節和等級次序去編排的。

通常坐在中間的是尊貴人物,接著是家庭的主人 ,之後是客人,這都是按照社會地位,宗教職務,經濟狀況及長幼次序而被編排入座。但耶穌似乎對這樣的排位次序不感興趣,反之衪藉著比喻教導我們如何已退為進。首先不要爭坐首席,因為你若坐上了首席,卻被主人邀請坐後兩個位置時,便會很尷尬了,所以耶穌教導我們不要這樣做,反而要一開始自己先坐在末席,到時被主人邀請你坐前兩三個位置時,才有光彩。耶穌更進一步解釋這種謙卑自下的行事態度,會引領我們到達一個更高、更重要的靈性層面,這便是耶穌所說的「凡高舉自己的,必被貶抑;凡貶抑自己的,必被高舉。」其後耶穌更進一步教導他們若要請客人時,要請那些貧窮的,殘廢的,瘤腿的及瞎眼的人,因為他們都是弱勢社群,沒有能力報答你,亦正正是這原因,在復活的日子裡,人便能得到義人的賞報。

試想想,如果人人都能謙恭自下,以別人為先,更以處於社會上弱勢邊緣人士的設想為最優先考慮 ,這樣的一個社會,不就是一個天國的縮影嗎?

 

2025年8月24日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第1308期靈泉

 

2025年8月24日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第1308期靈泉

[主說:我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,除非經過我,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。(若14:6)]

你曾否懷疑自己人格分裂?有時候,別人氣得我們想破口大罵,但面對面時,自己卻說:「沒事!沒事!我都把這件事情忘記了。」這些內外不一的處事方式,就是主耶穌今天要針對的問題。耶穌說:「你們好像用石灰刷白的墳墓;外面看來倒華麗,裏面卻滿是死者的骨骸和各樣的污穢。」耶穌敢於說出這些強烈話,不需要討好人,也不害怕別人對祂不利。

耶穌的內外一致,啟示了天父的真理,也努力生活出來,並渴望引導別人活出真理。耶穌的心就是如此單一和純樸。內外不一的人,心裡詭詐,不讓別人知道,是為了要保護自己,計算他人?所以,耶穌敢說法利塞人內裏都是「死人的骨骸」。

我們內心也如此嗎?有家人對自己的傷害、親友背叛、厭惡自己和不滿的傷痛嗎?「死人的骨骸」就是不接納自己,而產生的暴怒、嚴苛、委屈和不平安。「死人的骨骸」導致人心內死氣沈沈。但一看到外人,卻強逼自己帶著笑容,究竟我們怕甚麼?

我們表裏不一,只能靠主耶穌溫柔的愛來醫治多年的傷痛,使你和我能勇敢作內外一致的自己。 讓我們全心依賴主耶穌,開始治療內外不一的我,讓祂把我心中的愛與恨,自由地顯示給自己,幫助我認清我的束縛,求主天天醫治,滋潤我乾涸的心田。亞孟。

 

2025年8月17日常年期第二十主日第1307期靈泉

 

2025年8月17日常年期第二十主日第1307期靈泉

「我來,是為把火投在地上,我是多麼切望:它已經燃燒起來!(路12:49)」

祈求聖愛之火是今日三篇讀經的核心,「火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,它具有多種功能,包括煮食、照明、取暖、潔淨等;它也可用作象徵精神的力量,例如愛火、熱火。

讀經一中的耶肋米亞,他是一位苦難的先知,一生充滿痛苦,甚至受到體刑及監禁的悲慘生活,成為耶穌受苦僕人的預像。他身為上主的代言人,忠誠傳達上主的旨意。因為他預言耶路撒冷必將滅亡,聖殿必將毀壞,並勸告君王及百姓應順從巴比倫王的統治,才不致遭受滅 亡之禍。但是君王及百姓拒絕相信先知的預言,並控告他是禍國殃民的賣國賊,更被人用繩子綑綁放入水池裡,幾乎死亡。(耶38:4 - 6)

讀經二(希12:1 - 4)聖保祿勸勉信徒:苦難是真愛德與真信德的試金石,無論遭逢任何苦難險阻,都應舉目注視耶穌,因為「祂是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。」(希12:2)一方面耶穌完全服從接受天父的派遣,成為信德的創始者;另一方面,耶穌透過十字架上的死亡,完成救贖人類使命,成為信德的完成者。

本主日福音(路12:49 - 53)耶穌清楚告知門徒,祂帶給他們的不是安逸的平安,而是鬥爭、緊張關係和矛盾。耶穌以 “火” 作比喻,祂所要投的火是淨化人靈的火,幫助人靈經由悔改得以進入天國永生。耶穌的火也是聖神的火,降臨到信眾身上,建立教會,廣傳福音。另外,耶穌應受的 “洗禮”,就是衪的苦難、死亡及復活的奧蹟。

主耶穌,但願我們心中藉著聖神燃起愛主愛人的熱火,能夠效法禰及所有先知聖人,全力以赴地承行天主的旨意,堅守正義及良知,勇於面對各種困難迫害,不會貪享安逸的平安!。

 

2025年8月10日常年期第十九主日第1306期靈泉

 

2025年8月10日常年期第十九主日第1306期靈泉

「主人來到時,遇見醒寤着的那些僕人,是有福的。(路12:37)」

今個主日的福音的主題,是主耶穌給我們醒寤的勸言。首先,耶穌告訴我們天父願意眷顧我們,把天國的一切賞賜給我們,所以,我們應該專心尋求天國的事,放下對現世的憂心掛慮;祂鼓勵人們要聚集天上的財寶,這預設了我們每人將得到天主所賞賜的報酬。

接著,耶穌用圖像性的語言教導人們要時時醒寤。耶穌告訴門徒們「要把腰束好,把燈點著;如同僕人等候主人由婚宴回來一樣」。根據猶太文化「把外衣在腰間束好」,意思是準備開始工作與行動的態度,而「點上燈」則是在夜間時時警醒的記號(瑪25:1-13),把門徒們比喻為一群在大門前等候主人回來,隨時準備為主人開門的僕人,「主人回來看見這樣的僕人,他們將是有福的!」意思是主人將給予他們獎賞,而且是以令人驚訝的方式賞報他們:這個主人自己將成為僕人,服務那些警醒等候他的僕人們(路22:27)。對於現今教會來說,就是指基督徒應不斷的準備好自己,以期待「人子再來」,並獲得各人的賞報。

之後,對於伯多祿的提問,耶穌強調那些在等待主人回來期間,忠實執行自己職務的人是有福的,主人將授權他們管理一切財產(路19:17)相反,對那些邪惡的管家,趁著主人遲遲未返,而坐大自己、自以為是的欺壓其他僕人;當主人回來時,必要嚴厲的懲罰他們。這樣的警告是特別對教會團體的領導人所提出的。

福音最後更加強化前面所提出的警告:「給誰的多,向誰要的也多;交託誰的多,向誰索取的也格外多。」凡是知道主人的心意,卻不按著去執行的人,必將遭受更嚴厲的懲罰。這句警告性的諺語是猶太傳統中智慧文學性的教導,說明我們領受的一切恩寵都是為了服務他人。讓我們按著這樣的精神忠信地服務教會,好為我們和信仰團體在天上積蓄寶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