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10日常年期第十九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8月10日常年期第十九主日第1306期靈泉

 

2025年8月10日常年期第十九主日第1306期靈泉

「主人來到時,遇見醒寤着的那些僕人,是有福的。(路12:37)」

今個主日的福音的主題,是主耶穌給我們醒寤的勸言。首先,耶穌告訴我們天父願意眷顧我們,把天國的一切賞賜給我們,所以,我們應該專心尋求天國的事,放下對現世的憂心掛慮;祂鼓勵人們要聚集天上的財寶,這預設了我們每人將得到天主所賞賜的報酬。

接著,耶穌用圖像性的語言教導人們要時時醒寤。耶穌告訴門徒們「要把腰束好,把燈點著;如同僕人等候主人由婚宴回來一樣」。根據猶太文化「把外衣在腰間束好」,意思是準備開始工作與行動的態度,而「點上燈」則是在夜間時時警醒的記號(瑪25:1-13),把門徒們比喻為一群在大門前等候主人回來,隨時準備為主人開門的僕人,「主人回來看見這樣的僕人,他們將是有福的!」意思是主人將給予他們獎賞,而且是以令人驚訝的方式賞報他們:這個主人自己將成為僕人,服務那些警醒等候他的僕人們(路22:27)。對於現今教會來說,就是指基督徒應不斷的準備好自己,以期待「人子再來」,並獲得各人的賞報。

之後,對於伯多祿的提問,耶穌強調那些在等待主人回來期間,忠實執行自己職務的人是有福的,主人將授權他們管理一切財產(路19:17)相反,對那些邪惡的管家,趁著主人遲遲未返,而坐大自己、自以為是的欺壓其他僕人;當主人回來時,必要嚴厲的懲罰他們。這樣的警告是特別對教會團體的領導人所提出的。

福音最後更加強化前面所提出的警告:「給誰的多,向誰要的也多;交託誰的多,向誰索取的也格外多。」凡是知道主人的心意,卻不按著去執行的人,必將遭受更嚴厲的懲罰。這句警告性的諺語是猶太傳統中智慧文學性的教導,說明我們領受的一切恩寵都是為了服務他人。讓我們按著這樣的精神忠信地服務教會,好為我們和信仰團體在天上積蓄寶藏!

2025年8月3日常年期第十八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8月3日常年期第十八主日第1305期靈泉

 

2025年8月3日常年期第十八主日第1305期靈泉

「糊塗人哪!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,你所備置的,將歸誰呢?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,也是如此。」(路12:20-21)

主耶穌今天說的比喻(路十二16-20)雖然對「貪婪」的警惕做了說明(路十二I5),但這裡提出的「貪婪」似乎也與一般概念有所出入。人們一般指的「貪婪」是永無休止地追求財富;但比喻裡的富人並不是無止境地追求財富。他是在豐收後停止追逐財富,僅以先前儲蓄起來的財物來安享餘生。問題可能在於富人對自己的靈魂說:「你休息吧!吃喝宴樂吧!」(19節)

我們或許會問,當豐收之時不任意浪費,為供給將來的生活而儲藏備用,因此需要建造更大的倉庫(18節),不正是明智之舉嗎?實際上,一般人也認同為了應付不時之需,平時得蓄積一些財產。到底主耶穌為什麼要斥責這個人呢?

答案分別出現在15節、20節和21節。「一個人縱然富裕,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。」、「糊塗人哪!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,你所備置的,將歸誰呢?」 主耶穌給這個比喻下了一個單純的結論:「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,也是如此。」(21節)

然而,這樣的指摘對照守財奴的生活方式或許符合,但對照我們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卻不一定吻合。一味追求財富固然沒有意義,但金錢也是必要的,一旦發生突發狀況,還是需要金錢啊!諸如此類的想法時常盤踞在我們心中,不知不覺間,將生活中對天主的信賴,轉移到財富上。

主耶穌叫我們不要為了自己,而要在天主前致富(21節)。衪並未特別區分為應付生活最低限度的財產和多餘的財產,兩者間有何不同。也沒有說為了生存,我們可以為自己儲蓄必要的財產,其餘的都奉獻給天主或施捨給需要的人。重要的是,應該時常把實現天主的救恩擺在中心位置,以此為目的,善用錢財。

在請求分家的那段對話中(13-15節),主耶穌洞察到這人心中,財富是他最優先的考量,因此不回應他的請託,反而命令他要好好注意自己的「貪婪」。這裡說的「貪婪」,非關有意或無意,亦不論財產的必要與否。主耶穌口中的「貪婪」,首先是為自己積蓄財富的種種考量,以及暗藏於其中,依賴財富甚於信靠天主的心態。

我們又是如何看待或運用自己的財富和資產呢?是否察覺到隱藏在金錢背後的誘惑?對比看不見的天主,我們是否更加信賴可見的金錢的力量?

因此,我們面對財富的第一步,不是考慮自己的需要,而是要先想到天主、想到近人。絕對不應讓財富成為我們與他人、與天主、與永生之間的障礙。

2025年7月27日常年期第十七主日第1304 期靈泉

 

2025年7月27日常年期第十七主日第1304 期靈泉

[你們求,必要給你們;你們找,必要找到;你們敲,必要給你們開門。(路11:9)]

你難過時,或被別人誤會時,你會怎麼祈禱呢?有人或許絕望到不會祈禱。教會初期,團體裡的基督徒大部分都是被迫害的新教友。面對這樣的危機,路加教導他們耶穌若在類似的情況中會怎麼做。

首先,耶穌教導我們要不斷恆心祈求;即使多次覺得自己好似向空氣祈禱。在比喻中,求助的人面對不友善的朋友,用各種藉口不想幫助他,不把在門外的人當成是親人,是外人;那人只想照顧門內孩子的需要:「我的孩子們同我一起在床上」,卻不理會門外人的需要。

對急需者的祈禱,天主有時也像一位無情的人;人怎麼求,都絲毫無用。其實在比喻中,不友善的人比較像我們,我們只關心自己和自己人;但天父卻不然,祂把我們每一人,看成是小孩子,而且會把好的東西給我們:「你們縱然不善,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」,但重要的是我們要不斷祈禱。要記住,我們祈禱的對象並不是一位無情的天主,而是對人有善意,而且慷慨的天主。祂是「父」,所以在每個祈禱中,讓我們要不斷求,但亦要學習放手,讓天父做主,以祂無限的智慧協助我們。

重要的是要謙虛地、充滿信心地與愛我們的父同行。感謝祂是我們的父,全心感謝祂聆聽我,站在我身邊,輔助、保護我。

 

2025年7月27日常年期第十七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7月20日常年期第十六主日堂區報告

2025年7月20日常年期第十六主日第1303 期靈泉

 

2025720日常年期第十六主日第1303 期靈泉

「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,是不能從她奪去的。(10:42)

 今天福音描述了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,在過程中逐漸感到不安,因為她的妹妹 — 瑪利亞好像漠不關心地任她一人操勞。有趣的是,瑪爾大並沒有直接對瑪利亞表達不滿,卻要求耶穌命令瑪利亞協助她。耶穌卻給她意想不到的回覆,因為瑪利亞做了一個好的選擇,耶穌不想奪去瑪利亞所選擇的,就是坐在耶穌的腳前聽他講話。

類似上述的情景,很多時都會在我們的家庭、團體、工作環境中出現,有些人發現自己很努力的服務,付出自己的精力、心意和時間,但其他的人往往視若無睹,不會分擔自己的辛勞,結果會感到沮喪,甚而放棄。縱然繼續,亦會心有不忿,沒大積極的動力。

縱觀教會的歷史,許多教父和聖人都為這一場景作過釋義。瑪爾大經常被視為在這個世界中活動和工作的象徵,而瑪利亞則被視為默觀和我們將來對天主的榮福直觀的象徵。

教宗方濟各說:「耶穌的話有什麼意思?我們需要的,唯有一件,是指什麼東西呢?首先,重要的是要明白,這不是指兩種互相矛盾的態度:聆聽上主的話、默觀和對鄰人的實際服務。這不是兩種互相對立的態度,相反地,它們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兩個基本形態;永遠分不開的形態,而需在深厚的合一與和諧中得以體現。那麼為什麼瑪爾大被耶穌即使是善意地譴責呢?因為她只認為她正在做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;她對「要做」的事情太專注和擔心了。為一個基督徒,服務和仁愛的工作永遠不應脫離我們所有行動的原則:即是,在耶穌的腳前 —— 好像瑪利亞一樣 —— 以門徒的態度,去聆聽上主的話。這就是瑪爾大被譴責的原因。」(教宗方濟各,三鐘經,2013721日)

 此處我們看到對接待天主的另一個理解層面,我們尤其看到聆聽天主的話的重要性。相信在給予鄰人的實際服務前可以專心聆聽天主的話,應是我們生活中首要的任務,別用忙碌當藉口,疏忽了它。在領略到天主的話的真諦時,給予鄰人的服務時會有更深層的意義。

 

 

2025年7月13日常年期第十五主日堂區報告